全球趋势:从"减量无害"到"资源与低碳"的双轮驱动
过去十年,污泥处理处置的主线正在从"减量化、无害化"走向"资源化、低碳化"的双轮驱动。全球层面,受资源安全(磷回收)、温室气体减排(甲烷/一氧化二氮)、以及新污染物(PFAS、微塑料等)关注度上升的共同影响,处置路径结构正发生变化。
填埋持续收缩,农业利用与热处置并行,但对质量与风险控制要求更严,干化/深度脱水在多场景下成为"承上启下"的关键环节。
全球三大区域污泥处置策略对比
欧盟
欧盟环境总司明确提出在保障农业利用安全的同时,强化对污泥土地利用的污染物(尤其重金属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)控制;并鼓励循环利用与能量回收。
欧盟统计局(Eurostat)的官方数据集长期跟踪污泥处置去向,显示各成员国路径差异较大,但整体趋势是填埋持续下降、热处置和堆肥/再生利用占比提升。
以德国为例,2017年《污泥条例(AbfKlärV)》修订后,明确自2029年起含磷≥2%(以干基计)的污泥需实施磷回收;原则上不再直接农业利用,倾向单线焚烧+灰渣回收磷,倒逼上游干化/稳定化能力建设。
对干化/脱水的含义:
为适配单线焚烧或协同处置的热值与稳定性要求,含水率需进一步降低、波动更小;同时为磷回收与灰渣品质控制,需要更规范的前处理与杂质控制。
这直接拉动低温干化、余热利用干化、太阳能温室干化与智能控水控能系统的需求。
美国
美国长期将土地利用(农用/林地/土地改良)作为主要出路之一。多项官方与行业统计显示,土地利用比例在40%—60%区间波动,且各州差异显著。
近两年,PFAS风险使多州对地用提出更严要求,一些州建立触发值、暂停或限制地用;EPA于2025年1月发布了PFOA/PFOS在污泥中风险评估草案,推进风险识别与规制路径讨论。
这些动态促使部分地区提高热处置与深度处理比重,也推动前端源头削减与监测。
对干化/脱水的含义:
1)在维持地用选项的州,干化可提升物流经济性与施用便捷性,但需配合更严格的品控与监测;
2)在地用受限或暂停的州,干化常作为进入焚烧/协同处置(RDF/SRF化)的必要步骤;
3)PFAS等微量污染物问题提升了低温干化+尾气净化、热泵/余热集成以及智能化能耗-含水率闭环控制方案的性价比。
中国
随着污水处理量增长,中国污泥产量居全球首位。中国工程院体系期刊2024年发布的研究测算:2022年我国地级市及县域污水年处理量约738亿m³,对应污泥年产生量约7.88×10⁷吨(按80%含水率)。
政策层面,2023年底国务院部门发布《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推动污泥资源化利用与协同减碳,鼓励光伏、沼气发电等绿色电力纳入保障性收购,支持关键低碳技术攻关与按效付费机制。
技术路径上,水泥窑协同处置、专线焚烧与厌氧消化后干化(热值叠加)等多路径并行发展。
行业特点:
中国在协同处置方面与欧美存在污泥性质差异与适配问题,但整体仍处于规模化推进与规范化提升阶段,对前端稳定脱水与干化品质一致性要求更高。
低能耗干化、余热(烟气/沼气/工业余热)耦合、太阳能温室干化等方案在"双碳"与电价结构下的经济性边际改善明显。
对污泥干化/脱水的三点落地启示
围绕热处置与资源回收场景优化含水率目标
面向单线焚烧/协同处置,提供"机械脱水+低温干化/热泵干化+智能控能"的一体化包线;对需要灰渣磷回收的项目,强调前端杂质控制与稳定出泥水分窗宽度。
抓住政策与合规风向
紧盯欧盟的污泥与化学品管理更新、德国磷回收刚性时间表,以及美国PFAS风险评估进展,把"可追溯的品质控制""尾气与异味净化模块化""能碳强度可核算"做成标配卖点。
算清能碳账与全生命周期成本
以余热/可再生热源(如CSP、沼气热、烟气换热)驱动的干化方案,在能源价格与碳约束环境下更具竞争力;建议在方案阶段即给出单位干固量能耗、CO₂e排放边界与度电/度热成本敏感性。
结论
全球污泥处理处置正在经历从"减量无害"到"资源与低碳"双轮驱动的转型期。欧盟通过趋严监管和资源回收推动热处置与磷回收;美国在保持土地利用的同时应对PFAS等新污染物挑战;中国则在产量全球居首的背景下,通过政策引导推动"减污降碳协同+资源化"。
对于污泥干化/脱水企业而言,需要密切关注全球政策动向,优化技术方案以适应不同处置路径的需求,同时充分考虑能耗与碳排放因素,才能在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和资源循环利用趋势下保持竞争力。